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瀏覽人次: 67366

歷史及展望

一、戰前的臺灣林業高等教育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高度重視臺灣森林資源開發,逐漸奠定臺灣林業科學研究基礎。1919年臺灣總督府頒定「臺灣教育令」並同時公布「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官制」及「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規則」,創設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其下設「農業科」及「林業科」,以培育臺灣林業之指導人員,同年亦頒定「臺灣森林令」,臺灣的森林正式納入法制化的階段。1922年臺灣總督府頒布新的「臺灣教育令」,在臺灣設置大學、專門學校之高等教育機構,原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隨之更名為「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1927年更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下設文政、理農兩學部,並將原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改隸為本校「附屬農林專門部」,為臺灣最高農林學教育機關。1943年本校「附屬農林專門部」自本校分離,更名為「臺灣總督府臺中高等農林學校」並遷至臺中,本校自此無森林相關學科,是為本校林業高等教育的斷層,惟林業相關基礎課程,於新成立之「理學部」及「農學部」列有相關基礎課程,此外,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於同年所成立的「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內推行農林相關研究。
 

二、戰後本系的設立及實驗林的成立

  1945年臺灣光復,政府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國立臺灣大學,為當時全臺唯一的大學。由於臺灣當時的林地面積占全臺土地總面積逾60%,政府當局認為戰後森林復原與林業建設為重要政府施政方向,但當時之國立臺灣大學卻未設森林學系,鑑於當時培育林業人才之迫切需要,因此與本校研商籌設森林學系,經報請教育部核准於1947年8月開始招生。

    日治時期日本設有森林學科之大學因學生實習與教師研究之需求,於各地設置「演習林」,其林業收入並成為學校財源之一。1904年,臺灣總督府移交斗六廳內陳有蘭溪鳳凰山至新高山,以及內樹皮庄清水溪至濁水溪間之山林(即現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山至信義鄉玉山一帶),設立「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臺灣演習林」。戰後林務局成立,接收全臺各地林業單位,其中,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臺灣演習林改為「第一模範林場」。本系成立後,時任森林系系主任朱惠方教授深感應仿效德國、日本之林業先進國家設置實驗林,並爭取地理條件優越具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涼溫帶、冷溫帶、亞寒帶臺灣完整植物氣候帶之原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臺灣演習林區域,經傅斯年校長積極向臺灣省政府交涉,於1949年由臺灣省政府移撥第一模範林場予本校並於竹山成立演習林管理處,並於1950年改稱為「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 。

 

三、本系的發展歷程

● 本系自1947設立後,只招收學士班學生,但鑑於臺灣林業研究人才之需求,於1964年設立森林研究所,招收碩士班研究生,依「育林組」、「森林經理組」、「林產組」、「樹木組」等四組分別招生。

● 在碩士班分組招生後,學士班亦於1967年依「育林組」、「森林經營組」、「森林工業組」、「森林植物組」等四組分別招生,此招生分組之目的是在為本系升格為森林學院預作準備。

● 1974年森林研究所成立博士班,本系爰成為臺灣唯一具完整的林業高等教育學制系統之學系。

● 1987年為因應時代需求,研究所之樹木組及大學部之森林植物組,改稱為「森林資源保育組」。

● 1991年森林研究所森林經理組及本系之森林經營組,改稱為「資源管理組」。

● 為配合21世紀國內需求及世界趨勢,以培育優秀森林經營、保育、永續利用之基礎與專業人才,本系於2004年正式更名為「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同時取消分組,並於課程上分設「森林生物」、「森林環境」、「生物材料」、「資源保育及管理」等四個學群,學生除需修習本系之專業必修課程外,可依本身之興趣及未來之發展,自前述四個學群中修課。 

 

三、本系發展方向

   本系相關研究成果多應用於森林、環境、資源管理及生物材料領域,並經常協助產業界進行各項鑑定工作。所執行之成果提供農委會、內政部、環保署、林務局、觀光局等政府機關作為決策之參考。因本系應用範圍廣泛,學生可學習多項專業能力,畢業生就業管道甚多。

   本系自創立以來,畢業生已逾3,800人,分別服務於國內外學術機構、政府機關與民營企業,並擔任要職。畢業生在各領域之表現多受好評,系友在各工作領域皆能發揮所長,表現執行業務或決策能力。 近年來為配合全球對環境保護、生物保育、生物材料研發之趨勢,本系已與國內森林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管理單位建立合作模式,並與國科會、農委會及環保署完成生物技術、森林生態復育、長期生態、森林生態系經營、資源經濟、林產品開發利用、森林水文循環等重要研究工作。此外,本系亦積極加入本校相關學程及跨領域研究工作。本系近程將經由教學及研究之合作,進一步整合本系現有之專長領域及相關資源,以期成為亞洲一流之林學與林業研究重鎮。

  本系提供多樣性之必修及選修課程,其中包含基礎理論、專業應用、與研究方法等不同方面,以系統分析的方式開創永續發展之森林生物、森林環境、生物材料及資源保育管理等各領域之科技,落實自然資源、生態保育及生物科技發展於多元穩固之基石。本系課程發展設計的基本方向可具體歸納為以下數點:

● 森林生物領域

◇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利用

◇陸域生態系復育

◇植群科學

◇森林撫育及更新

◇森林生物生長發育與碳吸存

◇物種分類系統及演化

◇野生動物行為與經營管理

◇生物技術研發與應用

● 森林環境領域

◇環境及氣候變遷與森林生態系之交互作用

◇碳源與碳匯動態

◇環境資源之監測、治理及復育

◇森林集水區經營與水土資源保育

● 生物材料領域

◇天然抽出物保健醫藥等用途之研發

◇木質及綠建築技術研發

◇木質材料碳匯及生命週期延長

◇生物材料衍生品及綠色生產製程

◇生質能源技術研發

◇木材形成與林木細胞壁生合成

◇生物複合材料研發

● 資源保育及管理領域

◇環境與資源政策

◇永續森林經營與環境治理

◇森林資源調查與評估

◇森林遙航測及空間資訊

◇環境教育與環境史

◇森林遊樂及生態旅遊規劃

◇保護區及保安林管理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本系簡介影片觀賞 (連接至YouTube) 

 

森林館的歷史 (轉載路統信技正所撰"椰林風情~建物篇-森林館奠基50年",引用自"臺大校友雙月刊"第67期)